澳门太阳成tyc122cc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信息

发布者:韩然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10

澳门太阳成tyc122cc

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信息

澳门太阳成tyc122cc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方向为: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081000)“先进计算”学术学位方向;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085411)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专业学位方向.

学院(研究院、实验室)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习方式

学位类型

拟调剂人数

调剂条件

澳门太阳成tyc122cc

081000

信息与通信工程

全日制

学术学位

8

限第一志愿报考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代码前四位为08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前四位为0812)、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代码前四位为0839)专业的考生。

澳门太阳成tyc122cc

085411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全日制

专业学位

3

限第一志愿报考电子信息(专业代码前四位为0854)专业的考生。


调剂相关要求详见中国传媒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

https://yz.cuc.edu.cn/2024/0407/c8549a218311/page.htm



附:专业方向介绍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1000-08先进计算

  1. 方向定位

 “先进计算”方向依托澳门太阳成tyc122cc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学科背景,以服务于智能媒体领域的实际需求和支持双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以“数理为本,以智能为核,以交叉为纲”,聚焦于智能媒体前沿领域,侧重人工智能大模型驱动的理论探索、模型方法创新、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等,定量和定性协同解决信息智能媒体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适应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深入交叉的发展趋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交叉型人才。

  1. 研究内容

1)视觉计算与智能影像:以智能影像的采集、处理、呈现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视觉计算理论,形成未来影像的制作、加工、评价、标准等科技体系。

2)听觉计算与计算仿声:面向音效、语音及音乐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计算;视听内容感知判别计算。

3)空间计算与自然交互:探索如何将空间计算技术应用于自然交互领域,以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空间信息获取和交互操作。

4)人机物三元协同计算与社会智能:探究物理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机融合;聚焦于社会复杂性中产生的智能现象。

5)云边端计算与分布式处理:研究如何有效整合云计算中心、边缘计算节点及终端设备资源,实现数据在各层级间的优化分配、实时处理与通信协作,解决延迟、带宽、安全等问题,提升系统整体效能。

6)数值计算与科学智能:数值计算与科学智能方向涉及物理学、数学、生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智能技术等多个领域,研究内容包括物理机理指导的AI模型设计、AI在统计物理计算和偏微分方程求解方面的应用、AI在新闻传播、戏剧影视、地球科学、生物信息科学等知识发现方面的应用等。

7)复杂网络计算与媒体智能:探究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模型构建、性质和度量方法;聚焦于媒体内容的智能化处理与交互。

8)情感计算与传播效果评价:基于因果关系挖掘情感意图;对多模态信息进行情感感知;基于传播关系预测社会情绪。

  1. 课程特色

 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生培养目标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本专业基础优势按照智能+媒体新兴学科建设总体思路设计课程体系(图1)。其中,理论基础类课程为学生学习先进计算相关课程奠定基础;智能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目标是基于智能科学理论和技术激发媒体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认知;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为解决智能媒体领域具体问题的算法设计、创新、优化以及高效软件系统开发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应用实践类课程主要探讨如何将智能科学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先进计算领域,基于交叉融合探究智能媒体时代新的理论和技术。

 图1 先进计算课程体系

  1. 学术成果

 先进计算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师大多从事信息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音视频内容生成与鉴伪、复杂网络、沉浸式媒体计算、以及情感计算与认知计算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3位教授,7位副教授。教师团队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来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装备预研-中国电科联合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CCF A类或中科院一区期刊和国际顶会等高水平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参与标准制定4项。

  1. 学生培养

 本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先进计算领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在先进计算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科技人才。

  1. 科研平台

 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学科融合发展,围绕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的基础理论体系,旨在解决媒体融合领域存在的关键基础性问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进而加大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力度;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围绕现代视听媒介中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结合广播电视领域的优势与特色,重点面向视觉感知与媒介视频、智能音频与传播声学、视觉智能计算、计算数学与智能媒体四个方向展开科学研究;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由湖南影视集团、华为集团、中国移动、中仪英斯泰克、杭州广电云等进行实验室共建,致力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微服务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1. 就业情况

 除出国深造者外,先进计算方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华为、腾讯、阿里、抖音集团等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爱奇艺、百视通等媒体机构,中纪委、教育部、广电总局、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等政府部门,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码085411-03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方向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数据分析理论、大数据平台技术等方面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学生,能在文化、传媒、互联网等行业实际解决大数据工程中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等各种典型问题,培育大数据技术与工程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1)统计建模与数据分析;2)数据挖掘与智慧决策;3)舆情分析与社会计算;4)智能推荐;5)大语言模型;6)知识图谱;7)情感计算;8)机器学习;9)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领域。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大多从事融媒体数据分析、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方向的研究,其中有6位教授、9 位副教授、2 位讲师。

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课题 40 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包括:

  • 城市旅游客流调控和智能服务平台支撑功能系统研发

  • 城市旅游客流调控和智能服务平台可视化系统内容接口开发

  • Cubic DUCG 不确定性因果推理的眩晕疾病诊断与预测方法研究

  • 北京核心区文化资源数字化挖掘利用研究

  • 云资源创编管理平台研发

  • 基于用户画像和对话状态的个性化对话生成技术研究

  • 多模态统一表征模型构建技术研究

  • 面向多模态的情感图谱构建技术研究

  • 最优化融媒体协作共享服务机制算法研究

  • 冬奥赛事国际传播效果提升评估系统研发

  • 交互式视听展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融媒体服务应用示范子课题

  • 融媒体技术支撑及服务模式研究

  • 基于大数据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研究

  • 中国剧本数据库构建及大数据智能剧本创作系统研究

  • 面向人工智能的话语意义计算研究

  • 雄安新区数字创意产业研究院培育

  • 面向复杂数据的粒神经网络模型及其泛化能力的研究

  • 视听作品中音乐情感识别方法研究

  • 示范城市旅游客流调控和智能服务支撑平台部署

  • 互联网开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方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教师大多从事传播数据科学、复杂网络与信息计算、媒体大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推荐系统、统计机器学习、社会网络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4位教授,2位副教授。

5年主要承担的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网络视听节目舆情分析引导技术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层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共演机制与导控策略研究”。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良信息监管指标体系与标准研究”。

4)国家广电总局特别委托项目,“媒体机构融合发展指数研究”。

5)国家广电总局特别委托项目,“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大数据媒体业务指标”。

6)各中央直属机构、各部委年度规划类研究项目,“大型抽样调查样本整合及其有效性研究”。

7)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PageRank和情感分析技术的电视节目影响力评价研究”。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复杂网络的信息传播建模及节点影响力研究”。

四、人才培养

1.主干课程

本专业设置了类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实践课等完备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增加实验教学,专业核心课程增加案例式教学等,专业实践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实践式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类别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外语语言素养;专业基础课包括随机过程、矩阵分析与应用;专业核心课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开发理论与方法、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专业实践课包括云计算技术实践、大数据技术与开发实践等。

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计算方向主干课程还包含 :数据科学概论、数据科学的统计与数理方法、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智能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中的快速算法、高级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深度神经网络、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包含工程训练、实习实践、学术活动、社会服务四个模块。学生完成专业实践环节后,应发布专业实践阶段的研究成果,参加由培养单位组织的专业实践能力考核。

3.科研平台

学生入学即可加入导师实验室团队,参与项目研究、开发工作,提升个人学术研究及项目开发能力。

4.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导师科研实力强,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近五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大型横向项目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获中国报业大会年度技术产品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新闻技联年度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等。

5.学术交流

每年都有多人次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并宣读论文。2019 6 月学院承办第18IEEE/ACIS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国际会议、2020 年学院协办了第一届文化科技国际学术会议,本专业导师多人作为分会主席,多名研究生做论文宣讲。学院经常邀请来自国内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来校研讨交流,师生们积极参与。

1科研平台

1)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2)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2、获奖及优秀期刊论文、发明专利等

本专业发表 SCI/EI 论文79篇,授权发明专利数十项,出版专著10余本。

五、毕业生就业去向

 本专业方向硕士毕业生除出国或在国内继续深造者外,主要面向互联网、通信、广电、传媒、金融及科研院所等行业及部门,也有小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软件系统研发工作。